學才藝與品格教育

2007092823:32
妞妞快兩歲時,mama開始積極的找和音樂相關的課程要送她去上課,舉凡是奧福
、林榮德、朱宗慶、YAMAHA、雲門等都一一去了解過,最後不是因為年齡太小、
不然就是地點或師資不滿意,所以決定自己來上這些課程,當然不是因為mama覺
得自己萬能,只是忽然想起自己讀了一堆教育理論與課程的東西,竟然忘記了幼
兒在「遊戲」時就是在學習(連輔導領域都運用了一些和遊戲相關的治療方式),
而「遊戲」是孩子的本能,何必拿鈔票請人敎她遊戲呢?加上mama從四、五歲到
國一這幾年的學琴經驗奠定的基礎,於是乎,mama決定自己陪妞妞「遊戲學習」。

拿起沙鈴、響鐘、鈴鼓、手搖鈴、三角鐵和響板(都是便宜的小樂器),我們跟隨
音樂節奏敲敲打打、擺動身體、跳舞哼唱;有時候mama用鋼琴彈奏簡單兒歌,讓
妞妞跟著哼唱,或者一起邊彈邊唱;洗澡時,愛游泳的mama和妞妞玩用腳打水、
用手划水;最近還教妞妞打跆拳道,當然是花拳繡腿、隨便比劃一番啦,為的只
是促進大肌肉動作發展和身體協調性而已,不過妞妞還挺愛跟著mama亂比劃的!
每天下午則跟著外公外婆到高師大操場跑步,或走或跑的完成兩圈腳程,再到沙
坑旁邊玩玩沙子;偶爾經過鄰居開的專業畫室,裡面的老師看到駐足門外的妞妞
可愛,而且因為認識,會邀請我們進去一起上課,妞妞可以跟著一群八、九歲的
哥哥姊姊不吵鬧的坐上一個小時,時而低頭在紙上塗塗畫畫,時而抬起頭看看哥
哥姊姊,或者正在說話的老師;此外,誦經、閱讀、聽三字經等靜態活動也少不
了,能否吸收或吸收多少並不是主要重點,為的只是培養一個「習慣」、一種
態度」


就這樣,妞妞愉快的在各種遊戲活動中度過每一天。

就在安排她參加坊間課程的同時,mama也讀了天下雜誌的《教出品格力》,因此
才會暫緩安排學才藝的動作,而開始省思:平日在工作崗位上常和同事聊及學生
和家長的錯誤觀念、年輕人的偏差價值觀、少子化家庭結構與社會現象等問題,
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常感嘆能做、或可改變的部份實在很有限,因為問題根源
主要來自於原生家庭;如今自己正扮演著母親的角色,難道也要犯同樣的錯誤?
難道我忘記了身為教育工作者的無奈與力不從心?雜誌裡訪問到幾位家長也認為
:真正的品格培育只能來自家庭;並提到美國教師協會所建議的「教育學科需要
專業老師的全力以赴,但是家長則應傾盡全力,教導孩子社交技巧、生活紀律和
行為準則」。

孩子的家庭教育在上學以前佔了很大的一部分(即使是開始上學後,它還是佔了不
少比例),而身教重於言教的論點,mama也在妞妞和papa身上得到了證明,例如
:結婚以來,mama經常提醒papa坐過的椅子起身後要記得靠進去放好,不然走路
會撞到,這麼多年了,papa從來沒有自己將椅子靠進去放好過;但是妞妞在不曾
被提醒的情況下,每一次都記得將椅子放好,甚至還幫papa把椅子靠進去放好。
物歸原位的習慣也讓妞妞滿週歲時就知道家中物品放在哪些地方(危險物品當然要
避免,而且要教她有危機意識),她會跟外婆說剪刀在哪個抽屜,但她不會自己去
拿。生活上太多「身教」的例子都在他們父女倆身上發揮了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明顯
差異效果,因此,mama體悟到必須慢慢修正自己的觀念,學才藝與品格培育雖然
沒有衝突,但是我不應該太重視才藝與特殊技能的表現,所以mama也在不斷的學
習與調整。

最近在讀《養男育女調不同》,書中「紀律」一章討論到現代父母已經將權力移轉
到孩子身上,以為要做孩子的朋友才是社會趨勢,習慣凡事都和孩子「討論」,作
者並不認同,他認為孩子出生的頭一年,父母必須與孩子溝通一個基本原則:你是
父母,他得聽你的,不是你聽他的。洪蘭教授也在《教出品格力》中提到「幼兒教
育不是教識字,它是敎品德。…….殊不知孩子先要尊敬父母,才能受教,目無尊長
,沒大沒小時,父母的話也就可聽可不聽了」。總之,老生常談的簡單道理大家都
知道,不過輪到自己為人父母時,在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」的心理作祟之下,要
將簡單道理付諸行動,確實要有非凡的實踐力;為了不讓妞妞將來成為驕縱任性的
獨生女,也為了讓她能夠學習到同情別人、關懷弱勢,pa&ma要努力做個「好人」
(李家同教授在《教出品格力》中提到父母只要做個好人,就是很好的品格教育了)
,同時也藉此篇網誌,希望能在妞妞未來成長的日子裡,時時刻刻提醒mama:什麼
才是妞妞要學習的重要課題!

小寶貝,期待妳將來擁有一顆柔軟的心。